一淮茶

并不酷一个人

〖强推〗碎玉投珠by北南

最近重读此文,读到了珍珠雕的碧玉蚩尤环,看着生动的文字描述,忍不住百度了一下想看看蚩尤环长什么样,直接让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看文角度。


一、先从碧玉蚩尤环说起。

古书有云,白玉蚩尤环是乾隆送给孝贤皇后的礼物,这样一个锯齿状分离的手环,巧妙在可合可分。

合起来之后是一个精巧的圆形,精美异常;一分两半后却也仍然相牵,分割面上刻着字:“雾盖红尘温句,可思莫被情牵”、”合若天衣无缝,开乃蝉翼相联” 。

这两句话既有送礼双方两个人相伴相依之意,又有相辅相成的美好祝愿,这句“雾盖红尘温句,可思莫被情牵”,也有警醒和劝勉之意。


师哥和珍珠二人不也如此环,师哥把玉料给珍珠,珍珠把环雕出来给师哥,一来一往,是相互赠予和相互成全;两个人各有个性,可以自成一家;也可以各取所长,在不知对方为心上人之时就能产生合作,有着不同于情爱的相互钦佩之意,紧密合作,共同进步。


梁鹤乘师父惊叹于二人间的缘分,殊不知这从南到北,一白一碧,一刚一柔,一静一躁的缘分,早已天注定。所有这一切的细节和铺排,让丁汉白和纪珍珠这二人的相依、相知、相爱水到渠成。

“环”与“情”息息相关,仅仅是珍珠雕的一个环就包含了作者这么多的巧思和伏笔,怎不叫人拍案叫绝。


我也注意到了,文中的是碧玉蚩尤环,不是白玉蚩尤环,前文也暗示了理由。

丁延寿师父让大家挑玉材的时候,师哥丁汉白先挑的就是一块最上等的白玉,师弟也就顺势挑了次一等的碧玉,一前一后,一白一碧,既暗指有白玉蚩尤环的珠玉在前,也包含着对于前人和师哥的尊敬,保留了“作伪”的尺度和做人的风度,妙啊!


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和巧思,在文中还出现过很多次,我以最具有代表性的“命名”来分析一下。

攻叫丁汉白,受叫纪慎语,别名纪珍珠。显然,一个指汉白玉,一个指珍珠。

而汉白玉特指北京房山大石窝镇高庄村出产的白色大理石,质地坚硬洁白。从中国古代起,就用这种石料制作宫殿中的石阶和护栏,所谓“玉砌朱栏”,华丽如玉,所以称做汉白玉。

现代玉雕分为南派、北派。北派以北京为代表,特点是粗犷、气势。南派以扬州为代表,特点是细腻形象。所以技艺高超的纪珍珠来自扬州,并非偶然,也是有现实逻辑和伏笔的。

更有意思的是,珍珠主要诞生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而汉白玉可于岩石内找到,是动物背壳和蜗牛壳的主要成份。珍珠在软体动物内,汉白玉是软体动物的壳,可不是汉白玉护着珍珠嘛。


师哥说他做惯了“翘楚”,想做“魁首”,汉白玉不就用于“天下第一”的帝王家吗?一个“丁汉白”,就能看出他冲天的傲气和野心,这种脾气和傲气也伴随了他的一生,没有一个伏笔是白设的。

师哥性子这张刀子嘴经常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说了又后悔,伤了人又着急上火,可谓伤肝伤肺。不过不用担心,珍珠研磨成的粉具有宁心安神、平肝潜阳、延年益寿的功效,就像珍珠虽然也有些小脾气,可是他也如大名一样,尽可能谨言慎行,在师哥对他恨铁不成钢的时候怕师哥讨厌他,一句话就击穿了师哥钢铁直男外表下柔软的小心脏,可谓以柔克刚。所以两个人的名字不但与二人的个性契合,也与二人相知相依的故事情节契合,完美。


人让名字被铭记,名字也影响了人,古人以玉比君子,也以君子比玉,两位主角人如其名,名也如其人,正如人温润着玉,玉也润泽了人,这种相互映衬的回环结构,与文中的碧玉蚩尤环形状一样,形成一个因果轮回的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小细节:

丁汉白试探梁鹤乘的身份时说:“您坐在大树下乘凉,不会叫贺(鹤)乘凉吧?”

还比如前一章写丁汉白觉得“燥”,后一章又写了他一回家就要喝“小吊梨汤(可以降火)”,结果下一刻看见的就是那个能让他心烦意燥的小珍珠坐在廊下,处在一个静谧而美好的画面中。最新一章,丁汉白听着机房里的嗡鸣声烦躁得睡不着觉,来到机器房后听到了珍珠的歌声,又瞬间心平气顺……静与躁的反差,贯穿了这几章。

在玉熏炉刚完工时,丁汉白说玉销记的松鹤延年卖了,珍珠雕的玉熏炉可以作为镇店之宝顶上,“鹤、延、年”则分别指代梁鹤乘、丁延寿、张斯年三位老师傅,松鹤延年被以碧玉雕成的玉熏炉顶上,暗指了珍珠和汉白二人以后必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通读下来,可谓处处皆伏笔,虽然有的段落和细节可能是我过度解读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字里行间都透着作者的用心,连雕刻的物件都有对于人物性格的展现,每个字都在为剧情和情感发展服务,


题目中的《碎玉投珠》,此前我一直参不透,看到最新的一章则拍桌大悟——师哥辞职了,背离了家人所期待的道路;玉熏炉碎了,师哥带着玉去找“陌生人”修好,很有可能就借此发现珍珠的身份,从而水到渠成地正式并肩走上心中的道路,就是所谓的“碎玉(熏炉)投(珍)珠”啊!

还有后文里,丁汉白去买了个小玉瓶,里面装着一颗珍珠扣;师兄还把玉瓶剖开,做成玉佩送给珍珠,又是一个“碎玉投珠”,汉白玉保护着珍珠的隐喻。



二、不止是主角相关的细节值得品读,配角也很重要。

文中梁鹤乘与张斯年两位老师傅在夜晚观赏的《终南纪游图》,也与二人际遇有关。

20世纪40年代,为应李品仙的盛情相意,林散之创作了《终南纪游图》相酬应。这一件作品成为林散之与李品仙交往的一段真实历史记载。林散之由于对消极腐败现象深悲痛绝,非常不愿担任职务。故婉拒李品仙的盛情相邀。回归乌江乡里,在江上草堂吟诗、作面。写字,继续过着清贫的文士生活。

至文☆革期间,当时留下的林老书画被当作“封、资、修”、“破四旧”对象加以批判,在全椒留下的其它几幅作品多被付之一炬。《钟南诗意画》、《书论》这两幅作品因收藏者对林老先生怀有深厚感情及对林老作品的热爱,承受了被搜家的压力,几费周折,全力保护了这两幅作品免遭焚烧,并珍藏至今。

两位老人都曾遭遇那场劫难,但收了两个徒儿,也留下来在人间走一遭的见证。居贫诗也反映了两位师父由从云端跌到泥里的突变转换为晚年的安贫乐道,尤其是最后两句,与梁师父的处境尤为相似,怎不叫人感慨…


还有丁汉白的堂弟丁尔和与丁可愈的名字也暗藏玄机。

丁尔和,很可能指“尔和玉”,也就是“玺”字。大家都知道,只有皇帝用的印章,才能称作“玺”。所以丁尔和的名字暗示了他想坐头号交椅的野心,为他挑战家中长子丁汉白的地位、想要分家做了铺垫。但是顽石终究还是成不了玉,机关算尽却捞不着好处。

丁可愈很好理解,“可愈”就是还有救嘛。虽然哥哥不学好,但是弟弟本心不坏,还是可以走上正道的。这两兄弟的命运,一开始就在文中暗示了,直到后半段才揭示,让我惊叹之余,也感慨造化弄人,如果当时大家都能接受同性相爱,那么丁尔和就不一定有机会趁虚而入,大院里一家子人就不会分开了



三、全文细节总结起来,唯有二字——“用心”。

靠神转折和流行梗堆积起来的作品,终究是空的,人物没有灵魂。写好那些看似平凡的每一天,那些看起普通的一举一动,才是最难的。

因为会写之前,要会看、会听、会想、会爱。


作者不但得肚中有墨水,对写的东西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还得对这最平凡的日常、对身边的人,甚至对读者、对书中的角色抱着爱才行。

本身就是一个善良且对生活抱着渴望的人,才能写得出这样鲜活而可爱的角色。一旦角色活起来了,作者就好像从创作者变成了记录者,体会着角色的呼吸和心跳,预见到了他们的成长轨迹,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安排他们说话,整篇文章就变得无比自然,跟许许多多的小细节一起构成了一个环,前后相互衔接,读来不觉得突兀,反而酣畅淋漓,意犹未尽,感受到了美和爱。要不怎么说当一个作家需要才气和灵气的,毕竟是一个需要创造生命的活儿啊!


评论

热度(43)

  1. 共7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